首都醫科大學卒中精準臨床診療與研究中心(下稱“中心”),依托于首都醫科大學附屬北京天壇醫院(國家神經疾病醫學中心、國家神經系統疾病臨床醫學研究中心、國家神經系統疾病醫療質量控制中心)建立。首都醫科大學附屬北京朝陽醫院和附屬北京同仁醫院作為中心合作單位。中心下設主任一名,副主任三名,北京天壇醫院院長王擁軍教授任主任,由北京天壇醫院李子孝教授、北京朝陽醫院胡文立教授和北京同仁醫院王佳偉教授擔任副主任,北京天壇醫院程絲博士任中心秘書。
中心圍繞卒中精準診療,構建基于藥物基因組和多組學的新型卒中臨床診療實踐與生物醫學研究模式,推動卒中精準研究和轉化,引領國際卒中精準醫學前沿。從疾病分型上制定基于基因分子層面,結合臨床表型信息的卒中臨床分型;構建基于藥物基因組學,適用于個體化的卒中臨床診療實踐手段;打造基于基因分子層面的卒中精準臨床研究模式;推動基因組等多組學精準診療試劑、技術、設備和診療方案的轉化應用。中心對神經介入、神經重癥醫學、神經內科、神經外科、神經影像、檢驗科及藥劑科進行多學科臨床技術資源整合,針對卒中開展基于藥物基因組學的多學科診療模式(MDT)。
中心開展中國國家卒中登記研究III(CNSR-3)等多項多中心研究項目,已完成近10萬人次腦血管病臨床數據及生物樣本的采集工作,在庫生物樣本資源包括血清、血漿、核酸、白細胞、尿液等多種類型。在CNSR-3研究的基礎上,對所采集的萬余人血樣進行表觀遺傳學、蛋白質組、腸道微生物代謝組學等多組學檢測,建立腦血管病臨床研究多組學大數據。探索和腦血管病相關的潛在標記物和干預靶點。深入分析臨床信息、多組學信息與腦血管病事件的關系,同時進行全面的生物信息學分析,挖掘與腦血管病事件相關的潛在標記物和干預靶點。
2013年6月及2021年10月,《The New England Journal of Medicine》分別發表由王擁軍教授團隊領銜、針對卒中復發問題的CHANCE和CHANCE-Ⅱ研究。CHANCE方案“阿司匹林疊加氯吡格雷的短程雙通道雙效應聯合治療”分別改寫美國、加拿大、英國等國際卒中治療指南。CHANCE-Ⅱ研究表明輕型缺血性卒中和短暫性腦缺血發作(TIA)且攜帶CYP2C19失活等位基因的患者,替格瑞洛聯合阿司匹林預防卒中復發的療效優于氯吡格雷聯合阿司匹林,前者比后者90日內卒中復發率降低23%,該研究開啟了卒中精準診療時代。
中心立足于藥物基因組學制定診療標準及推廣,深度挖掘和腦血管病相關的潛在標記物和干預靶點,預期發現多個腦血管病新型藥物干預靶點并設計研發相應先導化合物,推動轉化醫學在腦血管病領域發揮作用,促進精準醫學在腦血管病診療中的發展,降低腦血管病的發病率、致殘率和病死率。中心將逐步完善和健全卒中臨床、影像和生物樣本等數據庫,以數據驅動模式尋找卒中精準治療機制和干預靶點,以藥物基因組學等生物標志物為精準卒中治療核心,遵循“發現-驗證-應用”的模式。申請新藥發明專利并結合優勢企業對研發成果進行產業性轉化,研發具有完全自主知識產權的腦血管疾病新藥,助力我國卒中領域的自主創新藥物研發和臨床實踐,提升我國在重大疾病新藥研發的話語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