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成碩,男,1975年生人,主任醫師、教授、博士生導師,現任北京市耳鼻咽喉科研究所所長、首都醫科大學附屬北京同仁醫院鼻科主任。中華醫學會變態反應學分會委員、中國醫療保健國際交流促進會過敏科學分會副秘書長、北京醫學會變態反應學會副主任委員,APAAACI Rhinitis and Rhinosinusitis Committee委員。Allergy及Int Forum Allergy Rhinol雜志編委,Head Neck雜志審稿人。2017年入選人力資源和社會保障部“百千萬人才工程”國家級人選,2018年獲國務院“政府特殊津貼”并入選首屆青年北京學者,2019年入選北京市醫院管理中心“登峰”人才培養計劃,2020年獲國家杰出青年科學基金。近五年作為項目負責人主持國家自然科學基金4項,國家重點研發計劃1項、省部級項目4項。
致力于慢性鼻病的臨床與基礎相關工作與研究。臨床工作方面,提出一系列國際診療標準,包括慢性鼻炎(CR)的內在分型、難治性慢性鼻竇炎(RCRS)的診斷標準、鼻內翻乳頭狀瘤(NIP)的臨床分期和推薦術式。并創新了系列臨床診療技術,如AR和RCRS無創診斷技術、AR的快速集群免疫治療技術、RCRS的手術療效預測技術、NIP的影像學診斷定位技術,創造了世界上單中心大樣本NIP研究的術后復發率最低的記錄。2021年獲第五屆“人民名醫”稱號。
科學研究方面,圍繞慢性鼻病的發病機制及診療策略開展,現已取得系列成果:1.提出AR發病的遺傳學和免疫學機制;2.發現導致RCRS復發的關鍵免疫學機制,并篩選出鼻分泌物中CST1、CLC、ALOX15三個生物標志物作為無創診斷RCRS的靶點,并獲批三項美國PCT專利認證。3.闡明NIP發病及癌變的免疫學機制及影像學特點,建立預測NIP癌變的影像學診斷模型。作為通訊/第一作者在J Allergy Clin Immunol、Allergy和Rhinology等期刊發表SCI論文129篇,總影響因子757分(其中通訊/第一作者身份發表92篇,影響因子527分)。成果寫入歐美指南,并主持國內指南6項。獲得國際發明專利3項,國家實用新型專利5項。獲華夏醫學科技獎一等獎1項,北京市科學技術一等獎1項,二等獎2項。
醫學生教育方面,參與完成《耳鼻咽喉科學》國家級精品資源共享課一項,并獲得北京市高等教育教學成果獎二等獎,指導研究生畢業后獲得國家自然科學基金7項,省部級課題2項,2人入選北京市科技新星,4人入選北京市醫院管理局“青苗”人才計劃,2人獲首都醫科大學優秀博士論文,3人獲首都醫科大學優秀畢業生稱號。近三年指導學生獲國家獎學金3次,發表SCI文章54篇,最高影響因子14.3分。